前言:这是一个草根的故事,但这也是一个虚惊一场的故事
阿冰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上海人。
当年,父母为了支援国家建设,从上海来到大西北,一待就是几十年。在阿冰的脑海里,露着黄土的广袤山丘、米面馍馍稀饭粗面条、人们被风刮得皲裂的嘴角.....都是活生生的童年记忆。
高考时,他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的专科。用阿冰自己的话说,“读了一个很烂的学校,拿到了一个很烂的学位”。这段很烂的求学经历,唯一带给他的收获是读了个财务专业,自己对经济、金融、理财、投资有了兴趣。
2008年,22岁的阿冰大学毕业了。父母终归是放不下上海,退休后一心想回去养老。正好阿冰的外公去世后,留下了位于宝山的一套房子。于是,阿冰和父母一起回到上海,住进这套房子里。
01
上海,从来不缺人才。阿冰的学历和资历,扔到两千多万的人群中,激不起一丝波澜。一番求职后,阿冰进了浦东一家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,做会计,每月工资只有2300元。
阿冰深知积累第一桶金的重要性。虽然挣得不多,但能省下钱来也算本事。吃住都跟父母一起,自己也没女朋友,没啥特别大的花销,还是能攒下钱的。少则数百,多则一千出头,积少成多,就这样,到2010年左右,阿冰已经攒了5万块钱。
有了这点本金,阿冰心就痒痒了,他盯上了股市。自从2008年国家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以来,股市从1820点起步,一路飙升到3478点。2010年,股市在2000多点和3000多点之间震荡徘徊。
阿冰觉得投资股票,可以让自己的财富增值,于是陆陆续续把五万多块钱的本金投进去。股市从来都不是一个靠意愿和感觉就能取胜的战场,阿冰没有自己的投资逻辑和思路,亏,在所难免。一年时间不到,仅剩只剩下三万左右,损失了四成,阿冰不敢赌下去,清盘收手。
积累财富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,然而消耗财富却在一念之间。阿冰深受挫折,很长一段时间内,他不敢再碰股票。
02
阿冰的生活一如既往地平淡,涨到3000多块钱的工资也慰藉不了他那想要财富增值的雄心。
因为工作的关系,阿冰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私营业主。他注意到一个现象,那就是这些私营业主因为资金周转,贷款需求比较大,但银行往往是不会给这些小额贷款放款的。
这个时候,P2P出现了。今天不少人可能“谈P2P色变”,但在2010年,P2P几乎填补了银行贷款的空白,一些小额贷款需求因此得到满足。阿冰觉得“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”,回想起当年,阿冰甚至有些怀念,“那时候骗子公司几乎没有,哪像现在啊!”
阿冰开始寻找投资P2P的目标。那时候绝大多数人是不敢把钱放到网上的,阿冰自然也谨慎得很。或许是对学历有一种不自信,阿冰每次在关注一个P2P平台时,总喜欢研究创始人的背景,那种名校出身、学霸级的创始人总能给他带来一些莫名的安全感。
阿冰投的第一家P2P平台是人XX。之所以投这家,原因有二:一是这家平台的创始人,均毕业于北大,“这些名校毕业生应该不会骗人吧?”;二是这家平台提出“所有存款保证本金”的承诺。阿冰数了数手头的资金,留了一半,剩下一半就投了进去。
一年半,利息15%,保本。无论如何,这样的收益率是让人蠢蠢欲动的。
P2P的第一把火就这样烧了起来。很快,越来越多的P2P平台出现,为了吸引用户,不少平台给出的条件也越来越诱人。2012年,阿冰又发现了一个利息更高的P2P平台。阿冰查了平台创始人的背景,发现其中有一个创始人还是曾经湖南省的高考状元。
现在回想起来,阿冰深知自己是幸运的,碰上了P2P起步的黄金时期。不过这些公司“吸储”的套路只能一时,不可持续。在享受了短暂的“高额利息”后,阿冰所投的平台,收益率基本都回落到平稳的状态中。
聪明的阿冰,便不断寻找新成立的P2P平台——越是新成立公司,给的投资回报率越高。这个时候,阿冰又盯上了一家。这家公司刚成立时除了给24%年利息,以及额外2%-3%的奖励之外,投资越多,还会算积分,积分也可以折算成本金,继续投进去。按照惯例,阿冰还是查了他们的创始人背景和工商信息,不是清华北大,就是香港大学毕业的。阿冰于是又将资金转移到这家公司来。
从2012年到2015年,阿冰便沉迷于P2P平台投资不能自拔。那几年阿冰的工资4000块钱左右,他几乎把除生活费外的全部收入投资到P2P。几年下来,十多万的本金翻了倍,可流动资金已经逼近30万。
手里的资金多了以后,又遇到了2014-2015年股市大牛市,阿冰决定再次进军股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