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重庆10月9日电(陶玉莲)9日上午,重庆市举行第六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,322人获“重庆市劳动模范” 称号,175人获“先进工作者” 荣誉称号。他们坚持着内心的价值追求,践行着自己的职业初心。9日下午,5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在见面会上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故事。
图为李鸿在车间工作中。新华网发
磨刀“磨”出的机械技能大师
1987年,高中毕业的李鸿以学徒身份进入四川仪表九厂(现为重庆川仪分析仪器有限公司)当车工,第一件工作就是磨刀。正是这份看似无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却给他带来了很多欢乐,从小喜欢琢磨小东西的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从那时起,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个向老技师及技术人员学习,认真总结他们工作经验并专心做笔记的身影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不到半年时间,李鸿对车间里的车、镗、铣、刨、磨样样精通。
李鸿工作负责,学习、动手能力突出,在公司产品的一次转型升级中,被调动至系统装配岗位。在工作中他发现一个核心部件,需要两个人一起配合装配,效率低、工作慢,于是他就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制作一个装置改变现状。李鸿利用业余时间泡在图书馆翻阅厚厚的技术资料,起初,面对错综复杂的原理图,他心里发怵,但庖丁解牛的逐条消化后,再反复观察部件的原理和特性,认真总结,最终试制出流量计流量检测部件调试装置,实现了个人单独完成工作的目标,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,为公司节约了成本。
经过不断的努力,李鸿现任重庆川仪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系统制造部班组长、高级技师。公司每年要接待上百名大中院校学生来此假期实习,还有国、内外的近50名用户前来培训。担当老师的李鸿,每次培训前都认真准备,拟定相应的培训内容,从产品的零部件构造、产品的工艺流程、产品的工作原理、日常的维护与保养等着手,一一为大家耐心讲解,使他们熟悉川仪产品。2018年,重庆市委组织部命名其工作室为“李鸿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”。2019年,他所担纲的分析仪仪表装配工种被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。
近年来,李鸿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制造了“膜式过滤器报警输出检测仪、流量报警输出检测仪、成品信号输出测量仪”等检测设备,该设备的成功研发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,同时还有效的检测出成套产品在校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,提升了系统的一次交检合格率,为设备在现场的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,每年可节约人力成本近40万元。
图为李育明驾驶出租车准备出发。新华网发
驾驶城市“流动名片”的出租车司机
“您好!”“您去哪里?”“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!”在重庆万州,凡是乘坐李育明出租车的乘客,总会听到如此暖心的问候和善意的提醒。
李育明是一名出租汽车驾驶员,让自己的出租车成为城市最亮眼的“流动名片”,是他的工作准则。“我热爱出租车这个行业。”李育明从不避讳在众人面前表达对于出租车行业的热爱,这是他最朴实的初心。16年的驾驶工作中,他先后拾捡到的现金、物品价值高达十几万元,无一例外全部返还给了乘客。他常说,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,不是自己的钱物,坚决不要。
2012年天子公司成立雷锋车队,李育明被推举成为队长。在过去9年间,他每年都会带领车队的队员们开展各种公益服务活动。据不完全统计,爱心车队9年来,累计免费搭乘老弱病残乘客以及65岁以上老人2160余人次,免费接送高考学生达7200余人,节假日走访慰问社区退伍军人和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1000余人。
作为一名老驾驶员,无违章、无事故、无投诉是李育明对自己从业的基本要求。特别在是安全方面,他始终坚持把“安全高于一切”作为行车的最高标准,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“弦”。多年来,他勤于刻苦钻研驾驶技术,遵守交通安全法规,努力提高车辆驾驶技能本领,视手中的方向盘为生命,安全行车150余万公里,从未发生任何大小安全事故。他说“出租车是个服务行业,每天载着不同的乘客,安全行车既是对乘客负责,更是对自己负责、对社会负责”。
作为出租车司机,能把车开走是非常容易的事,但要真正地把车开好,做到“车行万里路,时时保平安”,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,这不仅需要驾驶员具备娴熟的驾驶技术,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、较强的责任心。在16年多的行车中,李育明始终牢记“安全重于泰山”,在每次出车前都会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检查,确保车辆保持在良好的状态,不开“带病车”;坚持规律生活,保证足够睡眠,不开“疲劳车”;保持乐观心态,做到心情愉悦,不开“赌气车”;坚持“宁停三分,不抢一秒”,做到礼让驾驶,不开“英雄车、斗气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