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新华社记者讲述好故事,更懂“国社”二字的分量 | 记者节
2021-11-08 09:58 来源: 新华每日电讯
原标题:听新华社记者讲述好故事,更懂“国社”二字的分量 | 记者节
他们宣传党的主张,反映人民心声;他们记录时代精神,传播中国声音;他们坚定理想信念,赓续红色血脉…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新华社记者。新华社“好记者讲好故事”活动年年都精彩,今年更动人——庆祝建社90周年之际,听他们讲述的故事,更懂“国社”何以为“国社”
来源:11月8日《新华每日电讯》
“民生直通车”开到百姓身边
林红梅(中)在河南采访耕地侵占问题。
新华社国内部林红梅
我在新华社记者岗位上工作了已经30多年,近年来牵头负责新华社国内部“民生直通车”栏目。 这是一个为百姓的“急难愁盼”事儿东奔西走的栏目。一次采访中,一位老百姓将大红房本摔在我面前的一幕,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。
今年初,我们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了解到一起房产证“失效”的线索。很快,我和团队记者来到河北井陉县福泽苑小区,在居民刘彦林家中,34户业主正在等着我们。
房子是百姓的命根子。刘彦林花几十万元的市场价买的这套房,房本莫名其妙失效五年。他把房本摔在桌上,诉说自己的遭遇。
为查找真相,我们和业主代表陆续走访县政府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不动产登记中心等。中心负责人说,他们于2016年发现,业主的房子无法落宗到土地上,房本在电脑系统里自动失效。我再三追问,为什么无法落宗?他们支支吾吾。
我们要求采访住建部门和开发商,对方在电话里说“不在县里,赶不过来”。
“不来,我们就一直等下去!”我说。
天,逐渐黑了。3个小时后,县住建局副局长和开发商出现了。开发商承认,购地没有经过国家审批;住建局副局长承认,工作人员伙同开发商,弄虚作假出具证明,致使办理房本的部门被蒙蔽,发放了合法房本。
真相终于大白!如何解决问题?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说,补办征地手续,省里批准后,将土地与住房关联起来,房本即可有效。
1月23日,“民生直通车”栏目播发《房本办理难,难在何处》专题报道。井陉县政府随即回应,安排专人推进问题解决。
没想到,4月初,再起波折。省里特事特办,批下土地指标,县政府要求开发商补交400万元土地款,开发商却说“没钱”,事情再陷僵局。我们二赴井陉,询求政府解决办法。县政府拿出新思路,历史遗留问题不让百姓买单,完成土地落宗,房本恢复了法律效力。
我们要回京发稿,刘大爷却反对。他大声说:“你们一走,不知道又拖到什么时候了。”
我理解刘大爷的“担心”,答应负责到底。
5月15日,我们三赴井陉。刘大爷拿到不动产权证,以前不笑的他,这次笑容满面。新华社播发的消息,登上微博热搜榜。
业主代表要到北京送锦旗,我再三拒绝: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他们还是来了,锦旗上写着“心系百姓办实事不忘初心解民忧”,还带来装裱在金色镜框里的感谢信。退休教师武宝珍坚持要念感谢信,边念边流泪,我的眼圈也红了。这封感谢信,我放在办公桌上,提醒着我“对党忠诚,勿忘人民”。
百姓的难点,就是我们的聚焦点。“三赴井陉”只是“民生直通车”中的一个小故事。时刻保持人民情怀,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,我们把“直通车”开到百姓身边:
“追踪房本办理难”报道,直接推动北京、广西、山东等地2300多户业主取得房本;供暖报道推动解决了5000多户居民的供暖难题;追踪网上购物投诉、追踪问题儿童用品等报道,推动电商平台向消费者道歉、赔偿……网民跟帖说“看到了新华社记者的初心和为民情怀”。
百姓的锦旗、感谢信、热评,给我巨大鼓舞。传承红色基因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为民服务,是“民生直通车”永远的职责。
同声合唱一首“国际的歌”
孙浩(中)参加我国领导人出访报道时在菲律宾采访。
新华社国际部孙浩